科技为笔 光影为卷——​五位行业代表共绘中国电影的创新图景

2025-08-07 20:15: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从《流浪地球》的视效突破到AI驱动的电影工业化流程,从动画电影的数字化革命到下一代影院的智能升级——技术正成为中国电影应对挑战、走向世界的核心引擎。

在国务院新闻办8月7日举行的“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电影行业代表面对镜头,描绘了一幅科技深度赋能中国电影的创新图景。

“中国视效团队已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视效总监魏明以一组数据印证中国技术的跃迁:在《流浪地球2》中,团队将地球发动机的灯光系统从第一部的5000盏升级至几十万盏,数字资产量从“几千万面”飙升至“几千亿面”,并自主研发流程管理系统支撑庞大数据处理。  

他坦言,中国视效行业历经从广告制作到电影大片的艰难转型。2012年《黄金大劫案》是首次“圆梦”,2019年《流浪地球》则成为里程碑:“这不仅开创中国硬科幻新篇章,更让本土视效团队赢得国际话语权。”如今,他的团队已成立专门人工智能部门,将AI拆解融入制片全流程,在《刺杀小说家2》等新片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耦合”。  

追光动画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制片人、动画师宋依依讲述了动画创作团队的追梦之旅。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370人创作团队,正以一年两部的高产能推进《三国》《水浒》等新系列。她透露,2023年《长安三万里》VR线下展将于今年8月落地。

追光构建的三大系列——“新传说”“新神话”“新文化”,均以技术为基底。在《长安三万里》中,数字技术不仅复原盛唐气象,更让李白、高适的“壮志凌云”跨越千年引发共情。“中国动画电影品质已比肩全球顶尖水平,而AI将推动我们从标准化生产走向个性化创作。”宋依依说。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讲述上影的前沿探索。2024年6月,上影在松江车墩建立昊浦AI创制生态中心,以“算力池+应用场景”“基地+基金”模式重构电影产业链。这里正孕育三类先锋作品:VR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拓展沉浸叙事边界;影游互动剧《新世界:暗影成双》,探索跨媒介叙事;MLED(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幕与裸眼3D技术改造的“下一代影院”,让观众从被动观影转向交互体验。  

“电影从来都是艺术与技术的共生体。”王隽表示,上影正构建“数据驱动的影院数字化中枢”,从剧本创作到终端放映全链路融入AI。  

面对短视频冲击,电影人将技术视为守卫影院阵地的核心武器。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指出:“大银幕的沉浸感、声画震撼与社交属性,是90秒短剧无法复制的优势。”贵阳越界影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开放则以实践印证:通过新增XR影厅、打造3000多平方米非遗美食城,将影院升级为“电影+文旅”综合体。  

当被问及中国电影出海的关键装备时,技术成为共识。王隽以上海美影厂为例:“中国动画学派用技术传递美学精神,《浪浪山小妖怪》正携手新生代动画人接力出海。”宋依依则用数据证明技术赋能的国际传播力:《白蛇2:青蛇劫起》以10种语言登陆奈飞,首周全球观看量达1000万人次。  

申奥更提出深层思考:“中国电影需完成从‘符号堆砌’到‘精神表达’的升级。我正在海外拍摄的《用武之地》,正是通过与外国团队的技术协作,学习好莱坞工业化标准。”

尽管AI浪潮汹涌,五位代表均强调人的核心价值。魏明直言:“AI是工具,但输入审美与情感的永远是人。”宋依依则呼吁从业者深耕人文:“唯有深入历史与社会,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打动人心的故事。”

正如主持人李凌达所言:“从每一帧视效到每一次技术革新,中国电影人正用科技书写光影新篇。”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