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有关基孔肯雅热的传言不可信

2025-08-07 11:10:2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社会高度关注。与病毒一同传播的,还有各种网络传言:接触患者物品就会“中招”、O型血人更易感染、涂风油精吃大蒜等民间土方可有效预防、患者康复了也会疼痛一辈子……这些言论误导公众,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基孔肯雅热,科技日报记者日前与专家进行了交流,一一击破这些谣言,帮助公众理性应对疫情。

日常接触患者物品无风险

“基孔肯雅病毒在自然界中传播主要通过人类—蚊子—人类之间循环,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天津市南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徐桐柏说。

从传播途径看,人体内基孔肯雅病毒血症的时间可达12天,伊蚊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患者后,基孔肯雅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2至10天,此蚊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传播病毒。因此,患者发病一周内血液中病毒载量最高,需特别注意防蚊。

从病毒特性看,基孔肯雅病毒在人体外存活能力有限,无法通过完整皮肤屏障进入人体。徐桐柏说,在握手、拥抱、共用物品等日常人际接触中,该病毒难以保持活性,也无法通过飞沫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理论上病毒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的新鲜血液传播,但这属于极罕见的特殊情况,和日常接触完全不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完全不必担心因接触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生活用品而被传染。”徐桐柏建议,与其过度担心人际传播,不如把防护重点放在防蚊灭蚊上,这才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有效方法。

血型非决定感染的关键因素

“虽然有极个别小规模调查显示,O型血人群可能相对更易感染,但该结论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仍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确认。”徐桐柏说。

研究显示,蚊子主要依靠人体释放的二氧化碳浓度差异确定叮咬目标,而非血型。

新陈代谢旺盛的人群,包括儿童、运动中的青壮年等因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成为蚊子首要攻击目标。老年人新陈代谢较慢,被叮咬概率显著降低。孕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比普通人高,这也是“准妈妈”更易被叮咬的原因。

徐桐柏说:“决定基孔肯雅病毒感染风险的关键因素主要有3个:首先是所处环境的蚊子密度,其次是个人生活习惯,第三是新陈代谢速率。血型并非决定性因素。”

民间土方难以有效预防

“涂抹风油精和花露水等方法有一定驱蚊效果,但持续时间较短,且驱蚊范围有限。在伊蚊密度较高的环境中,它们难以形成有效防护屏障。”徐桐柏说,部分花露水、风油精产品标注的驱蚊成分浓度低,无法长时间抵御伊蚊。

对于“吃大蒜能驱蚊”这一民间土方,徐桐柏认为,进入人体消化道的大蒜会被迅速分解,生成多种硫化物。这些硫化物中的一部分被排出体外,形成人们熟知的“大蒜味”。不过,这些代谢产物的浓度极低,并不具备驱蚊作用。

徐桐柏建议,如果想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应选择正规、经过检验认证的驱蚊产品,如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涂抹在裸露皮肤上;穿长袖和长裤,在衣服上涂抹氯菊酯。“同时,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清理室内外积水,减少伊蚊滋生环境,也是预防的重要措施。”他补充道。

科学治疗身体机能可恢复

针对“康复了也会疼痛一辈子”的传言,徐桐柏说,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终身免疫,该病通常具有自限性,大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症状较轻且可自愈,多数人会在1到2周内康复,长期关节炎的发生率约为3%至5%,康复期仅需要对症治疗,无需使用抗生素,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从疾病康复机理来看,人体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在多数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使身体恢复正常。

徐桐柏解释,部分患者康复后遗留关节疼痛等症状,可能与其自身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过程中对关节等组织造成一定损伤,且这种损伤恢复相对缓慢有关。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身体的进一步修复,这些症状会逐渐改善。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这些措施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减轻不适症状,降低长期疼痛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