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晖 高丽君
8月7日,正值立秋,张明瑞却没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在孚日集团的现代化车间里,他作为工程师正忙于调试新设备。
张明瑞原籍外地,但工作需要,他来到山东高密,没想到如今已在当地安家落户。从“异乡人”到“新市民”,张明瑞因为什么而改变?他提到了政策。
“‘实实在在’是我市人才政策的标签。”高密市市长王大伟表示,今年以来,高密以“服好务、办实事”为核心,从“准、新、实”三向发力,将优化外来人才服务作为提升营商环境的“关键切口”。
“扫一扫二维码,烦心事直通局长办公室。”7月30日,在孚日集团宿舍区,菏泽籍员工王芳芳通过“惠企解难直通车”提交了子女入学申请。
据了解,高密将这个小小的二维码作为收集民意的“云桥梁”来打造,他们累计梳理住房、婚恋、教育等600余条精准需求。在二维码后面,当地住建、教育、人社等职能部门建立了“需求认领—限时办结—跟踪问效”闭环机制,确保每项诉求有着落。
小小二维码,打动了人心。近年来,仅孚日集团就吸引外地员工8000余人,占招工总量46%,为该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如果说“惠企解难直通车”体现着政府的精准服务,那么,该市推出的43项特色服务则是用“新”打动人心。
在高密市老年大学“青年夜校”教室里,20多名爵士舞爱好者正跟着老师学得津津有味。据了解,该夜校开设了短视频剪辑、书法绘画、羽毛球、日常美妆、爵士舞等10余种课程。
“以前下班只能刷手机,现在能学才艺、交朋友。”已在高密定居的临沂小伙李伟成了青年夜校的忠实粉丝。
聚焦新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密推出了43项特色服务。比如“健康夜市”让医院专家走进社区广场,“村BA联赛”让外来青年与本地村民同场竞技,政策解读搭乘《便民利企直通车》广播栏目飞入千家万户,今年已解答社保转移、公积金提取等热点问题320余个。
“我们把服务创新纳入督查重点,在市政府常务会议设置常设议题,定期亮绩赛绩。”高密市政府办公室营商环境建设科科长叶佩佩说。
走进星宇安防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健身广场上孩童嬉戏,超市、诊所等配套一应俱全。“在这住得很舒服,夏天有空调,冬天有供暖,居住环境非常好。”黑龙江来到高密,刘美华感触很深。据了解,高密已建成1200余套类似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惠及2600余个新市民家庭。
在高密市人社局综合服务大厅里,创业者李勇刚办好了30万元担保贷款。他说,从申请到放款只用了三天,“容缺办理”太贴心了。所谓容缺办理,通过允许申请人提交部分材料先行办理,后续在承诺期限内补交材料的方式,提高效率。
据了解,今年高密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00多万元,145名新市民踏上创业路。
更贴心的服务还在延伸:“公益红娘团”促成2300余对良缘;1万余名随迁子女享受同等教育;15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起红高粱文化景观……从“一张床”到“一个家”,从“干事业”到“享生活”,高密用系统解决方案托起“新高密人、新市民”的获得感。
在高密,服务新市民的“比学赶超”氛围,正催生更多接地气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