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荣誉证书,被郭蓉轻轻放在办公桌一角。这位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扶了扶眼镜,腼腆一笑:“荣誉属于过去,研发任重道远。”
34年来,郭蓉在催化剂研发领域,书写了一段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故事。她带领团队攻克了柴油加氢技术难题,开发了16种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加氢催化剂,让中国加氢技术走向世界。
“原油就像一锅‘大杂烩’,里面混着各种杂质。我们研制的加氢催化剂能快速分解它们,使原油变成为汽油、柴油等燃油。”郭蓉说。
“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1991年,国产催化剂在反应效率、稳定性等核心指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那一年,刚毕业的郭蓉进入公司。在一次讲座中,我国女催化剂专家赵炎的事迹深深触动了她。“都是女性,赵炎可以,我也可以!”郭蓉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研发出高水平催化剂,成为像赵炎那样的科学家。
1992年的冬天格外冷,北风卷着雪花呼啸而过,路面结着厚厚的冰。郭蓉和团队成员骑着自行车,在结冰的路上一扭一扭地往生产车间赶。车间里粉尘飞扬,浓烈的氨气刺得人睁不开眼。她却像着了魔一样,追着老师傅提问题、趴在操作台做记录、回到办公室查资料。从催化剂原料配比到成型参数调整,从成型工艺到性能检测,她一点点“啃”下全流程生产工艺的“硬骨头”。“那时候,我不觉得苦,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弄明白每一个环节。”郭蓉回忆道。正是这段在车间摸爬滚打的日子,为她后来的科研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6年,为解决重渣油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导致的柴油安定性差问题,郭蓉作为负责人之一,带领团队研发出加氢催化剂FH-98。彼时,她的孩子才1岁多,深夜哄睡孩子后研读文献是郭蓉的日常。
1999年,这款催化剂通过工业验证。2001年,相关成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郭蓉凭此在行业崭露头角。
真正的挑战,来自国际竞争。2007年,郭蓉团队研发的催化剂在一次国际评测中被定为最末一级——三级。消息传来,团队成员都泄了气,郭蓉却盯着评测报告反复琢磨。“国外用的是更重质的原料油,咱们的催化剂分子内部孔隙通道偏细,脱硫效率自然上不去。”郭蓉说,“别人说不行,咱就找出‘不行’的根,再把根拔掉。”
此后,郭蓉提出“增大载体孔径+烷基转移脱硫”的创新思路,带领团队在实验室攻关。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常常彻夜通明,大家轮班守着反应装置,记录数据、调整参数,饿了就煮方便面或啃口面包,困了就在长椅上眯一会儿。仅用半年时间,具有烷基转移功能的FHUDS-5催化剂就问世了。
当得知国外行业专家在FHUDS-5催化剂评测报告上写下“世界顶级”的评价,郭蓉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紧紧相拥。后来,该催化剂在多家大型石油企业的装置中稳定运行,为我国柴油质量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科研要围着生产线转”
“科研要围着生产线转,成果要贴着需求走。”这是郭蓉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看来,科研的价值不在论文里,而在生产线的轰鸣声中。
2002年,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郭蓉面前。国产催化剂核心原料——氧化铝载体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且供应稳定性差。“原料被人攥着,技术就谈不上真正自主。”郭蓉说,为解决这一难题,她带着团队扎进了粉尘飞扬的车间。
研发氧化铝载体的两年里,郭蓉和团队成员紧凑安排合成试验,常把两天的工作量整合到一天。为了赶进度,他们常常错过饭点,电饭锅煮挂面成了工作餐。
2004年,氧化铝载体研发成功。郭蓉团队还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同时具备脱硫和脱氮性能的FH-DS和FH-UDS催化剂,其中FH-UDS催化剂是国际首个W-Mo-Ni-Co四组分催化剂,综合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该成果不仅使柴油深度脱硫催化剂生产成本降低30%,而且让中国掌握了载体原料制备技术。2005年,相关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实际应用中,郭蓉发现,要充分发挥FH-UDS系列催化剂的性能优势,需优化柴油加氢装置级配方式和操作模式。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柴油加氢装置运行周期短的问题,她突破常规,采用与国外同行提出的“前Mo-Co催化剂、后Mo-Ni催化剂”级配模式相反的催化剂级配方案,显著提升了催化剂体系的整体性能,使装置运行周期延长30%以上。
2011年开始,FH-UDS催化剂“走”出国门,被用在捷克、印度、俄罗斯等国的炼油装置上。
“不努力就会被落下”
“任何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郭蓉说,“要干好科研工作,既需传承前辈经验,又要突破创新。只有一代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才能保持我国技术领先优势。”
在实验室里,人们常能看到郭蓉手把手教年轻人调整反应参数。“这个温度控制不合理,配出的溶液就会浑浊有沉淀。”郭蓉边演示边说。
2017年起,郭蓉开始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加氢装置高级专家培训班班主任。近百名学员在她的指导下成长为公司核心技术骨干,60%以上的学员已成为中层领导。
“郭老师不仅教我们技术,更教我们如何做科研、思考和解决问题。”一位学员说,她的课像一把钥匙,为自己打开了科研大门。
这种“传帮带”的氛围,不仅让知识和经验得以传承,而且在团队中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合力。在郭蓉团队,谁有新想法,大家立刻围拢讨论;遇到难题,资深成员主动分享经验,年轻人也敢大胆提出方案。郭蓉说,在一次攻关任务中,她和团队成员连续一周吃住在实验室,没人喊累。
2006年,这支团队获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2010年,成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批“优秀创新团队”。
“创新需要土壤,团队就是最肥沃的土壤。”郭蓉说,“我会刻意把重要课题分给年轻人,自己则退到幕后做支撑。给年轻人压担子,他们才能快速成长。”
如今,年过五旬的郭蓉,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她带领团队探索绿色炼油等新领域,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技术迭代永无止境,我们不努力就会被落下。”她说。
郭蓉的办公室里,一张世界地图格外醒目,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团队技术应用的分布点。她看着这些标记说:“每个红点都是一份责任,未来我和团队要让中国技术‘走’向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