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我们这一行,有一句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似逃难的,仔细一瞧,原来是干电焊的’。”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主题宣讲活动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青的调侃让不少听众露出笑容。
刘青是中国中铁工业旗下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电焊特级技师、女子电焊突击队队长。她深耕桥梁焊接领域20年,先后参与50多座国内外知名桥梁的焊接作业,累计完成焊缝长度近9万米,优良率达到99%以上。
“我也可以做好”
在许多人看来,电焊是一份又苦又累的工作——常年穿着笨重的防护鞋服,忍受高温、辐射、噪声……不少年轻人都对它望而却步。
“电焊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环境也不好。和我同一批入职的同事,一多半都适应不了,改行了。”刘青回忆道,刚参加工作时,她也曾打过“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这一方面是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另一方面是受师父的影响。
刘青的师父是被誉为“中国桥梁界顶级女焊工”的王中美。她焊接技艺精湛,是行业内公认的“免检王”,而且痴迷于技术钻研,由她创新的多项焊接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
“都是女同志,师父能干得那么出色,我也可以做好。”刘青暗下决心。
在师父的指导下,刘青边干边学。下班后,她用废钢板反复模拟不同角度焊接。实操之外,她还购买书籍学习焊接新工艺,提高理论水平。
一年后,当刘青焊出的接缝呈现出细腻平滑的纹路,在阳光下泛出光泽时,师父王中美拍了拍她的肩膀说:“这活儿,有魂了。”
这“魂”,是精益求精的执着,更是敢闯敢试的创新。
在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建设现场,国内首次应用的Q500qE级高强度钢成了“拦路虎”。这种钢材强度和韧性高,却在低温环境下易产生裂纹,给焊接工作带来挑战。
寒冬腊月,零下4摄氏度的江风像刀子一样割脸。刘青单膝跪在冰冷的钢板上,一手扶着焊枪,一手抹掉睫毛上的霜花,一次又一次调整预热温度、焊丝角度。最终,刘青总结出局部预热、除湿除潮的冬季焊接工艺,攻克了低温条件下Q500qE级高强度钢的焊接技术难题,更推动我国铁路桥梁用钢实现了从Q370qE到Q500qE的跨越。
“这不是焊钢梁,是给地震带‘绣’护身符。”雅万高铁项目总工程师的感叹,道出了刘青另一场“硬仗”的分量。为了让雅万高铁桥梁在地震带“站稳”,她带领团队通过反复测算提出全新焊接标准,给出了详细的焊接参数和操作规范,使现场焊接质量远高于设计标准,提升桥梁抗震能力。
“焊缝里藏着匠心”
“焊接厚板时,电流要比平时大15%,运条像揉面团,慢一点、匀一点,根才能扎牢。”在江西省刘青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训车间里,刘青握着徒弟的手调整焊枪角度。蓝色火焰冲向钢板,她的声音透过防护面罩传出来,清晰而沉稳。
2019年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刘青带过17个徒弟,其中8人成为公司“青年岗位能手”。
“师父总说,焊缝里藏着匠心。”刘青的徒弟郑贺言回忆道,一次高空焊接时,她的焊道出现了细微的气孔。刘青二话不说系上安全绳,在30米高的钢梁上重新补焊。“她宁愿自己多遭罪,也不让不合格的焊缝留在桥上。”郑贺言说。
如今,刘青团队创下的“焊接零缺陷”纪录,成了行业标杆。他们参建的工程,捧回了“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一个个沉甸甸的奖杯。不过,在刘青看来,最珍贵的“奖杯”,是徒弟们焊出的第一道合格焊缝,是年轻人眼中求知的光芒。
夕阳西下时,车间的焊花依旧明亮。刘青摘下防护面罩,额头上的汗珠映着晚霞,像极了她焊出的那些闪光的纹路。
“未来,我将继续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让焊花绽放得更加灿烂。”刘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