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数据总体团队:守护航天发射场“神经中枢”

2025-08-07 11:11:44 来源: 点击数:

黄国畅 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8月的海南文昌,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孩子们奔向发射场的热情。一个个到此研学的孩子带着好奇与憧憬,在发射架下聆听火箭飞天的故事。在他们看不见的指挥控制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数据总体团队(以下简称“文昌数据总体团队”)正守护着发射场的“神经中枢”——计算机系统。

前不久,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直冲苍穹。这支团队则为发射保驾护航,确保从发射场发出的每条指令都精准传递给天舟九号货运飞船。

闯进“无人区”

“火箭发射产生的数据流就像奔涌的江河,我们要做的就是修建最坚固的堤坝和导流渠。”文昌数据总体团队负责人谢作敏说。2014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处于建设初期,团队迎来成立以来最艰巨的挑战——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构建一套能处理大流量、高码速多源信息流的计算机系统。

“当时,连可供参考的技术文献都很少,我们就像在漆黑的夜里摸索前行。”文昌数据总体团队成员刘涛至今记得那段“白加黑”的日子。白天,团队成员抱着厚厚的专业书逐字研读,有时为一个数据接口标准争论得面红耳赤;深夜的宿舍里,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微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他们把白天的思考敲成代码,在一次次试错中寻找突破。

文昌数据总体团队骨干成员覃杰的办公桌上,至今放着一本被翻得卷边的航天数据协议专业书,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那段时间,宿舍的灯经常亮到凌晨三四点。有次凌晨两点,我发现一个数据校验算法漏洞,立刻给团队里的年轻人打电话,没想到大家都还在办公室。”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这位老航天人眼里闪着光。

正是凭着这股劲头,团队用18个月就完成了原本预计3年的研发任务,在“数据无人区”里踏出了一条路。

与时间“赛跑”

2020年,在某次发射任务中,火箭回传数据突然中断。指挥大厅的空气瞬间凝固,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戛然而止。“立刻启动备用链路!”文昌数据总体团队成员邹海彬猛地站起身,他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带领应急小组跑到设备间,逐一排查光端机、路由器、协议转换器……汗水顺着额角滴落在设备上。

“数据汇聚节点指示灯异常!”文昌数据总体团队成员何京江大喊一声。她立刻调出链路拓扑图,手指在触摸屏上快速滑动:“切换至冗余节点,重新配置IP路由!”3分27秒后,当熟悉的数据流重新在屏幕上跳动时,机房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他们赢在分秒之间。

这样的应急处置,在过去10余年间,团队经历了数次。某次发射任务中,助推器分离数据出现异常跳变。团队里的老工程师车著明凭借30年的航天数据处理经验,精准判断出是传感器传输延迟导致的误报,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十余年间,文昌数据总体团队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36人。他们中有人连续7年春节坚守岗位,有人把婚礼推迟到任务成功后……这些看似平凡的选择,共同谱写了中国航天数据处理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篇章。

责任编辑:许茜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