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当“沉睡”了百年的荷花池,在闹市中再现盈盈芙蕖、鱼戏莲间的美景,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穿梭,激活东方美学的生动气韵与优雅意境。
近日,由英国著名建筑杂志《建筑评论》主办的“AR新旧建筑改造奖”公布获奖名单,“南京李公祠荷花池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获得高度推荐奖。《建筑评论》杂志评委点评,这一改造拒绝简单化处理,运用现代手法,以及池中钢盆、外露式桩基、预制构件等极简材料,精妙打造出一个激发探询而非唤起怀旧的空间。
南京李公祠是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的祠堂,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李鸿章祠堂保护与展示项目开始实施修缮,荷花池遗址重见天日。但彼时的荷花池遗址历经沧桑,已经被填埋,遗址上的房屋也早已将岁月的痕迹尘封。
如何既保护好荷花池遗址,又能让它走进现代生活、再现芳华?一场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复苏”之旅让遗址重获新生。
考古发掘“打捞”出被遗忘的荷花池
盛夏的南京,热浪滚滚。推门进入修缮中的南京李公祠,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行至祠堂西侧,一池莲叶簇拥的浓浓绿意立即映入记者眼帘。
从远处遥望,荷花池遗址的形状像一大片荷叶,7段弧形的砖墙首尾相接,组成了一个开口向东的对称形花瓣。饶有趣味的是,在花瓣形的池壁内,嵌入了一个依势蜿蜒的钢盆,形成了一个“池中池”,荷花便栽种在钢盆中,并不与斑驳的池壁直接接触。
沿着步行栈道步入遗址深处,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又顿时扑面而来。刻有文字的墙砖、枯朽的木桩基、残缺不全的柱墩,为这处遗址标注了时间的印记。
自20世纪20年代起,李公祠长期作为军事管理区使用,其附属的荷花池于20世纪80年代被填平。2015年,李公祠管理权限移交地方政府,2018年启动保护展示工程。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该荷花池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沈旸、张旭、俞海洋等学者,编制荷花池遗址保护和环境整治方案。
“当时荷花池遗址所在的区域,密布着一些临时性窝棚,荷花池也被填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沈旸介绍,经过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该遗址包含三个时期的文化叠压——南朝城墙遗迹、20世纪初李公祠建筑群后花园以及民国时期改建的荷花池及池内环水建筑基址。而荷花池遗址则由砖砌池壁、木桩、池底和建筑基址的土体构成。
“池中池”+步行栈道 打造沉浸式赏荷体验
“无论是遗址保护,还是展示利用,都要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沈旸说,荷花池遗址的花瓣形平面形态及构造,是其最显著特征,保护遗址的同时再现昔日的鱼戏莲叶,又为公众提供近距离观察遗址的别样体验成为团队的目标。
“荷花池遗址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水。”沈旸告诉记者,如果直接向遗址中注水栽荷,势必对遗址造成损害,但如果空置,池底又会由于昔日池水或填土去除后产生回弹、鼓包。
“如果在荷花池遗址中放一个内置的池子,池子里注水,就既能给荷花池以应力,又不伤害池壁。”沈旸认为,放置“池中池”,也可以改善遗址的温湿度变化,维持局部物理环境稳定,这便有了荷花钢盆的设计。
更有意思的是,设计团队还为钢盆设计了一套自动给排水系统。沈旸介绍:“钢盆的下方架空为排水渠,且步道踏板下也做了漏水口。若钢盆中水满,可经溢流槽流入排水渠,汇至污水池;若缺水,盆底有水位感应器,可控制补水管电磁阀开合,将水位控制在一定标高。”
值得一提的是,钢盆及步道系统均采用预制构件装配,“这样可以控制现场施工的作业量,尽量减少施工对遗址的扰动。”沈旸说。
保护、展示遗址魅力的同时,游客也能从遗址周围全方位赏荷。漫步“钢盆”与遗址之间的步道,游客可以探寻在遗址中赏荷的乐趣。踏上遗址南北两侧的架空栈道、东侧的廊道,又可以俯瞰、平视遗址。
而在遗址西侧,原本临街的围墙被替换为穿孔铝板的“城市橱窗”。半透明的光影效果,让荷花池遗址的古朴淡雅融入市井街巷。
“市民路过此处,就能看到遗址内的花开花落,现代生活与文化历史景观在这里意境相通。”沈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