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团队揭示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干湿变化分异的深层机制

2025-08-07 14:27: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余若怡

8月7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资源环境学院李育教授团队通过对黄河上游地区地层及表土沉积物的系统研究,结合代用指标分析与古气候模拟,成功重建了该区域全新世(约1.17万年前至今)的干湿变化过程,揭示了长时间尺度下控制该区域干湿变化的主要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科学通报》。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演变呈现显著区域差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部逐步“暖湿化”,而东部黄河上游区域却持续“干旱化”。系统阐明这种干湿分异的机理,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李育教授团队深耕祁连山地区,建立了祁连山及周边内流区湖泊演化研究网络。基于连续的湖泊和风成沉积剖面分析,团队精确刻画了该区域全新世的干湿演变:晚冰期(约1.4万—1.17万年前)至早全新世期间(1.17万—0.83万年前),湖泊水位逐步上升;中全新世时期(0.83万—0.42万年前),湖泊面积广阔、水位较高;进入晚全新世后(0.42万年前至今),湖面呈下降趋势,河流出现下切现象。

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优选的PMIP4古气候模型组合发现,该区域全新世干湿变化的主控因素源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ENSO)。观测显示,近年来西北地区呈现气候暖湿化趋势,但未来ENSO的振幅可能大幅增加。这将导致流域水文演变模式改变,极端干旱事件风险增加。

由于东中亚干旱半干旱区中全新世与现代暖期的气候类型格局相似,针对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现象,团队进一步模拟了末次冰期最冷期(约2.6万—1.9万年前)以来整个东亚—中亚干旱区的湖泊水循环,发现其东西两侧水资源演变模式迥异:东侧湖泊水位上升,西侧下降。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季风与西风环流带来的水汽输送差异,以及湖泊蒸发效应的不同。

“该研究揭示了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干湿分异的核心机制,特别是明确了ENSO的关键作用。”李育教授表示,“这一发现为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水资源演变及预测未来趋势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随着未来西风环流摆动幅度增大,我国西北可能延续暖湿化趋势,但东中亚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类型格局将保持相对稳定。”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