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山树线与灌木线的分布格局阐明

2025-08-07 16:26:1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高山上“绿色边界”搞清楚了。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通过整合分析山体效应、温度、水分、物候期等多重因素,来自该所的科研人员系统阐明了全球高山树线与灌木线的分布格局,揭示了19世纪以来全球不同尺度上树线、灌木线的移动速率、生长更新动态,评估了树线、灌木线的未来趋势,以及生态过渡带上移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科学》杂志。

所谓高山树线,是指超过2—3米的乔木能连续生长的最高海拔线;灌木线则位于树线之上,是不到1米的低矮灌木丛能连续生长的最高海拔线。这两条线之间的区域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就像警报器。科学家研究树线已有几百年历史,但关注灌木线才几十年。“虽然人们知道温度是决定树线位置的最主要因素,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水、风、植物之间的竞争、生长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等其他因素,对这两条线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芦晓明说。

“全球尺度上,灌木线平均比同区域的树线高约335米,两者在北半球的差异显著大于南半球。”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说,过去120年间的观测数据显示,在全球239个树线样点中,81%的树线位置向高海拔迁移,平均速率0.4米/年;亚洲北部树线爬升最快,而青藏高原的树线爬升速度显著慢于北美西部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树线样点同时观测到树木生长、更新和树线位置的显著上升,反映了植物种群为适应极端环境所采取的权衡策略——将有限资源在生长和繁殖更新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当前,高山树线研究网络已初具规模,但高山灌木线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建立环北极、北美落基山、南美安第斯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等典型高山区的灌木线研究网络,加强不同尺度的观测,特别是定量化监测乔木和灌木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相互作用。”梁尔源说,这项研究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下高山生态系统的响应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