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介休市,一座集军事防御、星象历法、宗教信仰于一体的千年古堡——张壁古堡静静矗立。它曾因“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奇特构造闻名中外,却也面临着传统观光模式下“看山看水看古建,看完转身就离开”的困境。如今,总投资2000万元、面积1000平方米的《沉睡的古堡》数字文旅项目,正以科技为钥,打开这座古堡的“时空密码”。
作为山西省数字旅游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沉睡的古堡》依托张壁古堡深厚的军事星象文化和琉璃工艺遗产,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融合文化创意与数字IP资产,构建起全感交互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这不仅让千年古堡“活”了起来,更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沉睡的古堡》体验区,游客戴上VR眼镜的瞬间,便从现实世界“穿越”至北齐年间的张壁古堡: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两侧店铺的幌子随风摇曳,身着铠甲的戍卒擦肩而过时,似乎能闻到皮革的气息——这并非虚幻想象,而是项目通过三大核心技术构建的全感交互场景。
网络串流视频编解码技术是体验流畅的“神经中枢”。在600余平方米的体验区内,30名游客可同时并发参与,系统通过Wi-Fi与5G双模自适应传输,让游客转头、行走等动作与虚拟场景无缝衔接,消除眩晕感。
大空间厘米级定位校准技术则是“空间魔法”的关键。在体验区内游客随机行动时,系统每25毫秒就会完成一次定位坐标与视线角度的汇总纠错,峰值误差控制在3厘米、1度以内。这种精度意味着,当游客伸手触摸虚拟NPC“奎木狼”时,指尖与角色铠甲的“碰撞”能精准同步,仿佛真的触碰到了历史人物。
人物与物体位姿融合技术让互动更具真实感。系统通过33个骨骼点对游客动作进行实时捕捉,再将数字人与骨骼点精准匹配,使虚拟角色的举手投足与游客动作高度一致。当游客推动虚拟场景中坍塌的梁柱时,能感受到“力量反馈”带来的沉浸错觉,这种“眼耳鼻舌身意”的全维度体验,重新定义了文化遗产的交互方式。
通过LBMR(大空间混合现实)技术,游客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奎木狼传说”的参与者——或破解地下军事地道的机关密码,或跟随星宿图寻找隐藏的琉璃珍品,在解谜过程中自然了解古堡的军事智慧与文化密码。
此外,《沉睡的古堡》项目还跨区域布局打破了地理边界的限制。2024年8月,项目率先在北京三里屯亮相;同年12月,张壁古堡景区内的体验空间正式开放;2025年3月,又入驻中国动漫集团北京王府中心的国漫VR基地。这种“飞地经济”模式,既通过一线城市的流量窗口扩大品牌影响力,又引导客源向山西本土回流,形成“线上预热—异地体验—实地游览”的消费闭环。
项目的沉浸式体验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中,游客为解开星象谜题、探寻地道秘密,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3小时。更重要的是,项目将静态的古堡建筑转化为动态叙事——军事地道的防御原理通过互动游戏演示,“复活”的琉璃雕像灵动地陪伴游客探险,让“看不懂、记不住”的历史文化变得可感可知。
项目的差异化定位破解了同质化困局。张壁古堡以“军事星象共生”的独特文化基因著称,项目深挖IP,通过数字技术重现“星宿对应城墙、地道暗藏军事密码”的奇观。
《沉睡的古堡》项目自落地以来,已获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入选2024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创新项目名单、成为山西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示范项目、入围金鸡VR影展,其成功实践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多重启示。
《沉睡的古堡》项目不仅让千年古堡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更证明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能通过科技赋能与当代人对话的“活态传承”。其经验表明,唯有尊重历史、创新表达、利益共享,才能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重生与永续传承。未来,随着元宇宙、AI等技术的深化应用,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多可能性,而张壁古堡的实践,正是这一变革浪潮中的生动注脚。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董韩梓 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