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中,由非遗“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传承人赵永功编剧的情景剧《榫卯的宇宙》,获得了本次大赛的最佳剧本奖,展现了榫卯技艺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水平。演出中用榫卯技艺制作的文创产品——“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尤为引人注目。穿越千年的传统榫卯技艺中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和巅峰科技,再次闪现出耀眼光芒。
非遗“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浮出水面
“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是流传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复杂的、高度技巧性的榫卯结构工艺美术作品,是中国建筑、家具榫卯艺术的绝唱。在古代,它是木匠祖师传世之宝和传承信物,是中国传统木文化的精华。
“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的始祖为王尔。关于王尔,《韩非子》中有“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圆”之句。
其技艺传承到东汉献帝时期后,山西母亲河汾河周边地区一个著名的分支“杜姓始祖”开始创造“祖师像精传体系”,祖师像背后刻历代掌门人姓名,另有木板、牛皮、羊皮上记载刻画历代掌门人的功绩,并创立了行规。在跪拜始祖、师傅和立誓言后,师傅把资料及始祖像传给接班人供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目前,这项技艺由第50代传人李德贤及其弟子赵永功传承。
榫卯技艺蕴含的深邃思想
榫卯是中国独特的木构件拼接手法和制造工艺。木构件中凸出的部分称为榫,凹陷的部分称为卯。该技艺历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便已出现。
榫卯是传统木作的精髓。一榫一卯,一凸一凹,蕴含着建筑、家具等木作的“基因密码”。可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榫一卯乃成器。优秀的木作,都是榫卯的有机结合体,体现着阴阳互补、阴阳平衡的中华哲学思想。
看起来平常的榫卯,其工艺却涉及力学、材料学、几何学、美学、加工制造等方面知识,以及杠杆原理、黄金分割点、重心稳定等科学原理。在组装拆卸时,还得考虑逻辑关系、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
通过榫卯工艺营建的建筑、制作的家具,不仅能够自由组装拆卸,还能承受风雨侵袭、应对地震破坏。建筑如此,家具如此,“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亦如此。
如唐代的佛光寺、辽代的应县木塔,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礼而屹立不倒,其榫卯结构的抗震性、科学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应县木塔体现的地上地下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正暗合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使得重心贴近于地面的科学思维。
榫卯技艺衍生智慧文创
在赵永功看来,“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在忻州的传承与当地古建筑众多密不可分。“忻州保留了从唐代到民国完整的古建筑遗存链条,门类齐全,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也是一部活化的中国古建筑史,在全国独一无二。”他介绍,在学习木工活时,木匠师傅会通过制作“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这种榫卯模型来教徒弟学习木工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木构建筑和家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这种榫卯教学模型却成为一门独立的技艺受到人们的喜爱。
多年来,赵永功作为非遗“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传承人,大力推出文创产品,研发的产品获得多项荣誉证书:包括山西旅游商品创客大赛优秀奖、山西品质旅游纪念品、山西传统工艺主题展银奖、第三届山西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太原吕梁忻州三地市工艺美术作品展二等奖等,还获得了10项国家专利。
面对现代市场和年轻消费者,王尔文玩(鲁班锁、孔明锁)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挑战。“这种文创靠手工制作,人工成本高,价格也高。这使得消费者接受程度低,也阻碍了这项非遗技艺的发展。”赵永功说,下一步需要引进人工智能和现代生产设备,设计符合现代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产品,让这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以文创的面目走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赵永功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他成立了公司和研发工作室,购置了带锯机、钻铣机等精密机械,撰写了近20万字的《非遗“王尔文玩”》手稿,让榫卯技艺拥抱现代科技。“榫卯技艺作为中国独特的科技贡献,在文化科技融合潮中,应寻求更好的保护传承模式,让这一远古技艺焕发新的生机。”赵永功表示。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董韩梓 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