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李禾
8月6日,科技日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浙江象山黄避岙乡黄泥村的海上综合平台。在黄鱼咖啡馆点上一杯“村咖”,只觉海风习习,目之所及皆是纯净温柔的无滤镜蓝色。
这是高泥村打造的渔旅融合新场景。近年来,高泥村利用新型网箱发展海上旅游,探索渔旅融合新模式,走出一条从“卖特产”到“卖体验”的传统渔业转型之路。
然而,过去的高泥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在高泥村村民钱国敏的回忆里,以前村里位置偏僻、交通落后、经济薄弱,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秉持着“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理念,高泥村开始了贫困村的破局之路。1997年,高泥村引进了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2000年,高泥村开始培育岱衢族大黄鱼。
为了做大产业,高泥村与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种质创新。以此为基础,高泥村与中山大学等16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机制,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培育了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等26个品种。
同时,近年来,高泥村积极推进新型网箱改造。象山县黄避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晨博介绍:“改造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养殖空间削减了20%,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网箱利润从每亩200元提高到每亩600元。”
高泥村的探索,兴了产业,富了群众。如今,高泥村大黄鱼养殖面积约3000亩,年产值1.4亿元,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0万元。
(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