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佟永明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8月6日,在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红星农场,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搭载“智慧芯”的国产农机先后组成一支“钢铁队伍”破浪前行,开启了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首秀”。这一天恰是“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的现场会。
只见一台红白相间的雷沃收获机行驶入麦田,驾驶室中空无一人,唯有方向盘在自动控制下灵活转动,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机手在操控。远处的技术人员则手持平板电脑,校准北斗导航系统,屏幕上跳动的经纬度数据,与麦田中矗立的GNSS基准站紧密相连,实时传递着精准信息。
很快,无人运粮车缓缓启动,精准地与收获机并行。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出,稳稳落入运输车厢,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
放眼望去,全流程作业的无人播种(补种)机、无人施肥(补肥)机、无人喷药(补药)机也在各自岗位上忙碌,配合得天衣无缝。
现场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该项目自2024年在红星农场落地以来,便瞄准小麦耕、种、管、收全流程,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新。在关键技术领域,项目团队攻坚克难,成功在农田环境感知、自主路径规划、自主避障、种肥药精准投入、高效低损智能收获以及机群协同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依托这些技术突破,一系列核心系统与装置应运而生,包括作业环境感知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以及种肥药精准作业控制系统等。不仅如此,无人耕整装备、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收获机、运粮车和补给车等无人化智能作业装备也相继创制成功,为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单位还构建起功能强大的小麦无人农场智慧云管控系统。该系统集农情监测、处方决策、作业质量评价、多机协同调度等功能于一体,如同一个“智慧大脑”,精准指挥着各类无人装备的运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昊表示:“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不仅推动小麦生产技术装备迈向实用化与产品化,更让我国农机的自主化率和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一举打破了国外智能装备的垄断局面。”
这一系列突破与红星农场的积极探索密不可分。近年来,红星农场在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上,持续强化科技与智慧农业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的成功落地,成为该农场智慧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肖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