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代科技馆体系赋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2025-08-07 20:25: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今年甘肃省科技活动周期间,甘肃科技馆、武威科技馆等举办的科学展览、实验体验、互动表演轮番上演;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张掖市、酒泉市,几辆满载科普展品的流动科技馆大篷车驶入校园和社区,带来一场场“科学盛宴”;“科普甘肃”APP用户数突破900万,短视频、直播课堂、知识竞答等内容被广泛转发收藏……一个由实体馆、流动馆和数字平台构成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正在甘肃省加速成形,助力全民科学素质不断跃升。

近年来,甘肃省围绕科学素质提升目标,强化科技资源统筹,构建起以省级科技馆为龙头、市州馆为支撑、县域设施为延伸的三级科普网络,推进流动设施补短板、数字平台拓边界,迈向“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龄友好”的科普格局。

流动科普:打破时空壁垒触达基层

“老师,机器人怎么会跳舞?”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小学生们围着来自甘肃流动科技馆的大篷车展品兴奋地提问。这是今年4月“同饮黄河水·科普一家亲”联合行动中的一幕。此次行动中,甘肃省与青海省科协共投入9辆大篷车、200余件展品,深入多地校园和社区,推动跨省资源共享,拓展公众接触科学的渠道。

近年来,甘肃省科协依托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等资源,深入乡村、校园、社区,打造高效运转、触角延伸的流动科普网络。张掖市、酒泉市、武威市等地陆续推出“科普边疆行”“科普乡村行”等项目,融合无人机展示、VR影院、机器人表演等内容,在基层校园掀起“科学热潮”。

截至目前,甘肃累计开展流动科技馆巡展279站次,举办讲座390余场,服务公众超656万人次。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科普资源下沉机制已形成常态。当地科普大篷车年均活动超过80天,累计行驶25万公里,覆盖全州85%以上乡镇,服务群众近90万人次。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的临夏科技馆,将实现“实体+流动+校园”三位一体协同运行,进一步提升科普供给能力。

武威市也在积极构建以“中小型科技馆+校园科创中心+流动科技馆”为核心的三级科技馆体系。武威市科协副主席孙维荣表示,武威将持续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宣传信息化、供给多元化三大工程,推动科技馆体系更加健全高效。

数字赋能:打造云端科普新阵地

如果说流动科普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那么数字平台的建设,则让科普实现了“无处不在”。

2024年6月上线的“科普甘肃”APP,是甘肃省数字科普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平台集新闻推送、直播课程、互动竞答、作品上传等功能于一体,内容总量超7万条。2025年,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首次实现全流程线上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内容流通效率和公众参与热度。

甘肃科技馆、武威科技馆等率先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路径。甘肃科技馆全年推出“云课堂”直播42场,制作短视频140个、新闻270篇,初步形成“内容—传播—互动”的传播闭环;武威市科技馆则开发虚拟展馆,实现全天候在线科普体验。

数字平台也在助推教育公平与资源共享。“科技馆里的科学课”项目实现城乡师生同步互动,优质课程向民族地区和边远学校倾斜。天水市、临夏州等地通过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县域数字科普能力,推动“教育+科普”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甘肃省持续夯实科普体系基础支撑,推动科技馆设施建设、内容更新、场景拓展和育人机制同步发力。各地科技馆加快布局,三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之间的科学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

在内容呈现上,科技馆积极探索沉浸式、情景化、互动型展示方式,让公众“看得懂、玩得进、记得牢”。“科普+旅游”融合发展初显成效,亲子研学、假期科普秀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面向校园,全省开发多套科学课程教案,推动科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深度结合,一个开放共享、多方协作的科普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