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8月2日,“开源教育与生态创新分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技企业和开源社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时代开源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大咖云集 共话开源教育未来
“开源的本质在于协作共赢,需要高校、企业、社区、基金会四方协同发力。”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COPU)名誉主席陆首群在致辞中表示,高校应勇于将开源融入育人体系,企业需开放资源提供实践土壤,社区要成为开发者成长的沃土,基金会则需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桥梁纽带作用。COPU将持续关注并全力支持基金会推动的各项开源教育计划,共同推动中国开源人才培育和生态繁荣。
“开源已成为推动中国信息技术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我国在该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特别是DeepSeek等大模型的开源实践以及木兰许可证的创新应用,正在产生广泛影响。”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TOC)主席王建民指出,开源教育与生态建设是中国开源事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从历史维度看,操作系统开源是构建完整软件生态的基础工程,安卓、鸿蒙等系统的开源实践为软件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面对软件从1.0到3.0的演进,开源正在成为支撑软件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核心基础设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将开源理念深度融入教育体系,这不仅关乎技术传承,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开源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的双重变革。”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开源教育负责人、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教育委员会主席周明辉教授指出,从内容维度看,开源生态为传统课程注入了AI协作、社区开发等前沿实践;从体系维度看,开源模式的蓬勃发展正推动高校软件工程课程的系统性重构。同时,高质量开源项目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它让师生以最低成本接触高质高效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她表示,产学研各界既要前瞻性地把握开源技术趋势,更要务实推进课程改革,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授予学分,而是培养学生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专家共议开源与AI驱动下的人才培养
在圆桌讨论会上,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周明辉教授,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游兰教授,蚂蚁开源负责人、开源业务总监边思康,华为操作系统容器专家马全一与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庄表伟共同探讨开源社区与AI技术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源社区正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参与开源项目能有效提升开发者的工程思维和协作能力,而企业也在逐步调整人才需求,更加注重基础能力与创新思维的结合。尽管AI工具降低了部分开发门槛,但扎实的底层知识体系、独立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仍是核心竞争力。
高校教育同样面临转型。大学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功底,还需培养其适应行业变化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应更贴近实际需求,同时推动校企协作,建立基于开源贡献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差异化特征:大型企业更看重稳健的技术能力,而创新型中小企业则更青睐个性鲜明、适应力强的年轻人才。面对AI技术的迭代,学生需深入掌握学习方法,在开源实践中主动探索问题,积极拥抱开放协作将成为未来人才的关键优势。
作为致力于推动中国开源生态建设的非营利性组织,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由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冶赛迪、中国信科等高校和企业联合发起。基金会总部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软件园。
活动现场,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发布2025年度开源教育奖学金计划,将设立四大奖项,通过评选开源教育示范课程、优秀开源导师、高校学生优秀开源贡献者、高校优秀开源项目等,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
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田广礼表示,AI时代,开源创新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基金会将聚焦两大核心方向打造差异化,一是AI开源教育人才培养,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师生参与开源项目孵化,推动学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二是聚焦AI开源项目孵化,赋能项目快速商业化闭环和落地实践。与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AI时代开源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携手培育开源创新生态,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2025CCF中国开源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论坛由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指导,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