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记者7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与施肥技术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模式,不仅能显著减少化肥投入,更能大幅降低农田温室气体与活性氮排放,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资源、节约与重复利用》。
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25.6%。然而数据显示,在2011至2021年的十年间,全国马铃薯农田的温室气体和活性氮排放量分别平均增长了83.4%和21.1%。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何萍研究员介绍,面对挑战,研究团队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马铃薯生产要素大型数据集,并依托其自主研发的“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深入探究了优化施肥对减少碳排放和氮排放的潜力。
应用该优化施肥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氮肥和磷肥投入量分别显著减少34.4%和74.5%,总养分(氮、磷、钾)投入量减少高达99.6万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活性氮排放分别有效下降34.1%和50.8%。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模型预测了长期应用优化策略的前景。预测结果显示,到2060年,通过持续推广“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的养分优化管理,并结合有机养分资源替代部分化肥以及增效肥料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将可实现养分资源节省幅度达到28.0%至35.4%,农田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降低23.2%至28.7%,活性氮排放量降低10.4%至40.3%。“这为马铃薯这一重要作物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新技术方案。”何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