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数智运河”一屏统管千年水道

2025-08-14 18:21:4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一座拱宸桥的三维实景模型上,闪烁着数十个监测点,鼠标点击其一,大屏上随即出现该点位所对应的沉降、水平位移或表面抗压强度等相关“指标”。

在“数智运河——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数智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数智运河)中,拱宸桥2017年以来的专项监测数据形成了“体检档案”,可供工作人员快速调取、诊断“病情”。

“大运河作为大型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其管理体系复杂、协调难度大。”8月12日,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运保中心)副主任沈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数智运河”由该中心开发建设,于2023年11月启用,旨在通过对数据集成应用,提升运河遗产保护的效率与精度。 

今年6月,“数智运河”获评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数据共享 直击“小马拉大车” 

杭州因湖而名,更因河而兴。大运河(杭州段)包括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的杭州段,是江南运河的南端以及浙东运河西端的起止点,是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两大运河体系衔接转换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大运河(杭州段)共有6个遗产点和5条遗产河段,全长约110公里,经过杭州6个城区,如今依旧兼具水利行洪、交通运输、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据初步估计,涉及十余个部门参与使用和管理。

沈莺坦言,由于中心工作人员有限,运河日常监测、保护、管理工作,好比“小马拉大车”。投入运行一年多来,“数智运河”已经从外部接入20多万条数据,大大减少了工作的人力成本。 

以往,撰写一份大运河(杭州段)年度监测报告,向不同单位征询数据,需要发出20多份公函。如今,“数智运河”完成与省市12类数据的实时共享,建成格局管控、水体保护等智慧应用场景,此类情况得到极大缓解。

“可以预见,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会越发严格。”沈莺表示,大运河(杭州段)涉及保护区划的建设项目,通过文保审批才能施工。这类报建工作以前是线下进行,如今开通线上渠道并接入“数智运河”,报建单位可依托“数智运河”准确判断是否需要报建、规划管控要求等,报建方式、审批效率得到极大改善。

记者了解到,“数智运河”对接了浙江省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可及时获取该平台的卫星遥感图斑数据。运保中心会将图斑数据与自主采集的无人机巡查数据及遗产影响评价报建项目数据对比分析。合法合规的建设项目引起的图斑不再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区下发核查任务。据初步统计,可为基层减少相关核查工作30%以上。

数字孪生 开展全要素监测

作为大运河(杭州段)的重要桥梁,有“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之称。早在2019年,拱宸桥数字化项目启动,其全景图像数据采集由此完成。如今在“数智运河”中,涉及拱宸桥的日常巡查、本体监测、保护工程等数据一应俱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个特殊之处,监测措施需平衡保护需求和最小干预原则,所以我们一般很少采用实时传感器来监测遗产点本体,日常工作中就需要采用其他多种采集方式。”运保中心遗产监测部副部长胡朝乔说,应用水下无人船搭载声呐技术、“掌上运河”数字巡查小程序、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等,“数智运河”构建起了“水陆空星”多维度动态监测体系。

通过倾斜摄影、三维可视化渲染、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以及Cesium动态加载等技术,“数智运河”完成了大运河(杭州段)各遗产点的数字孪生,实现遗产点几何要素、材质属性等全要素数字化,让遗产本体在数字世界永存。

“巡查人员每月进行日常巡查,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监测。”胡朝乔说,巡查人员发现状况后,可以立即将概况录入“掌上运河”,并以“浙政钉”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派发给相关责任单位,形成“监测发现问题-预警-问题下发-处置”闭环。

沈莺表示,当前,杭州正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继续发挥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形象和能级提升的牵引作用。“数智运河”未来将持续完善,推动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促进其物理功能的可持续延续,焕发历史文脉的时代活力。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