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如何满足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江西,当地通过打造“科贷通”,持续升级风险补偿政策,引导银行机构“贷早贷小贷硬科技”,破解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9月4日,记者得到一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该省“科贷通”风险补偿政策已覆盖适用江西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如此,该省20家银行的近400个省内分支机构也加入政策联动。当前,江西纳入政策支持范围的“科贷通”贷款余额已突破70亿元,惠及17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政策升级 撬动百亿信贷
“过去,风险补偿资金采用资金池模式。这种模式资金闲置、管理成本高,银行的积极性有限。”江西省科技厅高新中心负责人宋高堂介绍,江西2023年调整“科贷通”风险补偿政策,将其由资金池模式转为预算承诺模式。此次调整后,江西省级财政每年最高可安排5000万元预算资金,按市县风险补偿金的20倍放大贷款支持额度,可撬动逾百亿元“科贷通”贷款。
“预算承诺模式让银行吃下了‘定心丸’。”宋高堂说,这种模式不仅让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大幅提升,且政策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这大大缓解了我们研发、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江西某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受益于“科贷通”风险补偿新政策,该企业在中国银行的“科贷通”信用贷款额度增加了500万元,获得了“及时雨”,发展有了保障。
“科技信贷最大的痛点是银行看不懂技术,企业也说不清前景。”宋高堂介绍,针对“科贷通”等科技信贷业务,江西省科技厅为银行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这能够帮助银行深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破解了银行因看不清、看不懂而惜贷、拒贷的问题。
不久前,专业从事医疗器械相关业务的江西麦帝施科技有限公司,因缺乏抵押资产以及新产品研发推广的不确定性,在融资方面遇到了难题。“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风险补偿,支持银行向企业发放‘科贷通’信用贷款1000万元;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参加投融资路演,对接省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宋高堂说,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金额已超2000万元,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机制创新 银企“双向奔赴”
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的特质,是融资路上的最大阻碍。借助创新手段,科技型企业成长的烦恼正逐步被化解。对此,南昌易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颇有感触:“企业资金一度紧缺,直到获得了‘科贷通’,才解了燃眉之急。”
此前,由于缺乏抵押物,从传统渠道借贷、融资成本高昂等原因,该企业在发展上面临瓶颈。获得招商银行1000万元“科贷通”信用贷款后,企业迅速加大了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银行风险被分担,企业融资减负担。据介绍,“科贷通”风险补偿政策对企业实行分层分类差异化支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对独角兽、瞪羚等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硬科技企业,其加大支持力度,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政府分担银行贷款损失的比例提高到60%。
“如今,不仅银行信贷投放意愿提高了,企业融资获得感也大大加强。”宋高堂说。2024年,江西风险补偿政策支持的“科贷通”贷款企业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科贷通”风险补偿政策,成为江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科贷通”风险补偿政策还在进一步深化,宋高堂说,今年还将扩大政策覆盖面,优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发挥多部门职能优势和政策资源,推动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技型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