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张蕾
金秋九月,随着绝大多数农作物进入壮根、抗寒、蓄能的关键阶段,在“千年药乡”陇西,富含磷钾的有机肥料,成为中药材地头的“座上宾”。
然而,就在几年前,因生产的有机肥腐熟度不足、关键营养成分缺乏,一度让甘肃印象生物有机肥料厂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转机,从一个科技专项开始。
中药材是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道地中药材的生长与高效有机肥密不可分。为了精准指导企业技术攻关,聚力提升肥料综合功效、拓展产品品类,“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这个市级科技特派员专项落地该厂。
依托科技专项,肥料厂先后与甘肃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团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中药材水溶肥的研发与生产》《EM菌堆肥发酵翻堆池建设》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上马实施。
很快,科技的力量就发挥作用。在4个发明专利、9个实用新型专利加持下,扩品、增量、提质,生物有机肥生产步入正轨,实现稳产量产,一跃成为主打优势产品。
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收获的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从2019年的总产量120多吨、产值210多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总产量8.8万吨、产值达1.16亿元。随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殊荣的纷至沓来,甘肃印象生物有机肥料厂一跃成为甘肃省肥料生产企业矩阵里一面创新发展的旗帜。
灵芝,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被誉为“仙草”,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享有极高地位。相较于煎煮“直接入药”,破壁后其有效成分的吸收率是直接吃灵芝实体的几十倍以上,是目前公认最高效的利用方式。
这几年,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种植的甘肃高科农牧生态有限公司与灵芝杠上了。但是,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一场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让灵芝在陇西安稳生长。青岛农业大学专家团队跨越山海、奔赴千里,只为无偿帮助开展灵芝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通过引进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重点解决产率低、珍稀品种栽培少、生产技术不标准等问题。”青岛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程邦仲如是说。
在东部先进理念技术的倾力帮扶下,《药用菌(赤灵芝)智能化大棚栽培技术推广》《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创新》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甘肃高科农牧生态有限公司立项实施。当地很快就成功引进并掌握了鲁甘001紫灵芝、004赤灵芝等灵芝品种标准化规模化栽培技术和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一条从引种选育、标准化栽培到精深化加工的灵芝全产业链发展新路越走越宽。
“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这些年的发展经历,甘肃高科农牧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志权感触颇深。
陇西县是国家级创新型建设示范县,这些年牢牢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建立“政学研科金产”科技创新引领机制,先后与兰州交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27所甘肃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县内38家企业合作落实科研项目28项。积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认定全省首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3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累计达到2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到1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