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利器”锻造救援“铁拳”——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深化科技强训纪实

2025-05-16 16:37:2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李仕杰 李明恒

  山野间,道路分队驾驶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装备快速清理滑坡体,抢通受阻道路;激流中,舟桥分队争分夺秒漕渡人员装备,架设重型支援桥,搭建生命通道;废墟上,搜救分队深入核心区域,利用红外生命探测仪、蛇眼窥视器搜索“伤员”位置。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作为国家级专业抢险救援力量,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近日有针对性地开展抢险救援综合演练。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支队紧盯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发展趋势,未雨绸缪,紧贴实战,加大新力量、新装备、新领域训练,抢险救援能力不断跃升。

  模拟训练积累经验

  机械驰骋,尘土飞扬。清晨,一场抢险救援实兵实装演练在长城脚下展开。

  “前方道路中断,立即抢通!”受领任务后,操作手陈学栋驾驶挖掘机涉过险滩,爬上近70度的坡顶,快速清理滑坡体。

  手法熟练的陈学栋,其实是一名刚下队不久的新操作手。“以前,我们培养一个成熟的操作手需要半年,而现在只需要2个月。”中队长周晗介绍说,这得益于支队引进的模拟训练系统和线上虚拟课程系统。陈学栋在下队前,经过了2个月的“模拟+实装、虚拟+线上、理论+实操”专业训练。

  走下演训场,陈学栋来到模拟训练室,利用模拟训练系统进行演练复盘总结,并在模拟的极端环境下进行强化训练。

  “操作手注意,防止机械侧翻!”陈学栋坐在挖掘机模拟训练机上,头戴VR眼镜,置身“暴雨”中,面对汹涌的“洪水”和不断掉落的“滚石”,他紧紧攥住手中的操纵杆,旋转、挖取、甩土……

  为了增加训练难度,他还依次选择了夜间、暴风雪、泥石流等场景,模拟全天候、全地形作业,在不断试新试错中积累经验。

  模拟训练系统和线上虚拟课程系统能得到引进应用,还要追溯到该支队两年前的一次演练。那时,该支队的演练场景因构设不符合要求被导演部叫停。然而,危化品爆炸、地震、泥石流等场景,构设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经费投入多、耗费时间长……

  如何破局?该支队调研论证后,决定引进模拟训练系统,开发线上虚拟课程,并会同陆军工程大学,按照新大纲所训课目,将典型任务场景进行3D扫描建模,建成集道路、舟桥、搜救、隧道等场景于一体的多功能模拟训练室。

  “两套系统的应用,有效破解了场地、天候、装备、安全等条件制约,提高了训练质效,降低了训练消耗。”周晗说。

  激发官兵创新热情

  “这可真是个‘神器’,可以替代钢筋混凝土桥墩,将架桥时间缩短几十倍!”该支队舟桥中队中队长张宇称赞道。

  张宇口中所说的“神器”,是由支队科研创新实验室自主研发,并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装配式公路钢桥桥墩。

  “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战训形式、方法和手段。”该支队领导说,必须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营造出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氛围,激发官兵的创新热情。

  为此,支队成立了科研创新实验室,大队成立了科研小组,充分收集官兵智慧,并通过比武考核、荣誉激励,将懂科技、善钻研、爱创新的技术骨干选拔吸收到支队科研创新实验室。

  2024年8月,在辽宁绥中抗洪抢险中,由该支队科研创新实验室联合厂家共同革新改进的野外综合照明车,全程为架桥作业提供照明。相关新闻视频登上热搜,该车也被网友称为“生命之光”。

  今年以来,陆军工程大学、武警部队后勤学院、武警部队研究院也先后在支队科研创新实验室挂牌“共研、共创、共教”教学实践基地。

  “实验室扩建了,科研创新团队扩大了!”支队高级工程师陈天立高兴地说,越来越多官兵加入科研创新团队,实验室也发展成为多领域、多专业的实验室。

  近年来,该支队科研成果呈井喷之势,5款10型装备科研课题通过科技部验收,6型小应用小发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深入调研提升战力

  “一组继续排险,二组跟我上……”近日,一场火热的夜训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四周一片漆黑,面对随时可能发生二次“爆炸”的危险,该支队二级上士高冬冬沉着冷静地坐在200米外的遥控驾驶舱内,通过5G网络回传画面,远程操控推土机作业。

  高冬冬是支队首批接装无人遥控装备的机车长。“还记得第一次坐在遥控舱内,我不知所措,感觉自己有一身力气却施展不出!”高冬冬说。新装备成了“烫手山芋”,让这个有着10年操作经验的“老师傅”再次变回“新徒弟”。

  装备更新迭代,头脑也要与时俱进。如何让无人化遥控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新徒弟”们从零学起,查看说明书了解掌握性能参数,跟着厂家技术人员学习基础操作,看着训练视频反复研究摸索。

  通过一场场试训,大家最终探索出了无人遥控装备单兵单装组训的新模式,同时也把在试训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装备厂家,及时进行改进。

  “高精尖的救援装备和精湛高效的战法是抢险救援的关键。”该支队领导介绍。今年初,为探索出与高新装备相配套,与支队实际相符合,与无人化、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训练新路子,支队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演训一线开展调研。

  无人装备和有人装备协同作业,救援会不会更加高效?工程测绘无人机与红外地质雷达相结合,是否能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数据信息……调研组收集的意见建议背后,是大家对战斗力建设的深远思考。很快,结合调研结果,新组训模式悄然展开,各大队统筹管理无人装备、制定训练计划、集中组训,迈出规范化、实战化、合成化的步子。

  该支队领导介绍,年初以来,该支队针对今年的防灾减灾形势,已开展多场演练,全面做好应急准备,确保关键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救得下。


责任编辑:苏菁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