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闫 蓉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会处,位于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多年来,武威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林草生态建设中持续发力,让绿色版图在荒漠中不断扩展。
近日,记者参加“武威市林草生态建设成效”宣传报道活动,实地探访科技赋能武威市林草生态建设现场。从应用机械压沙、提灌等工程技术,到启用智慧林草监测平台、无人机巡视等数字化管护手段;从实施光伏治沙项目,到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起志愿植树活动,一系列科技手段正有效提升当地的林草生态治理效能。
“械”固沙土 “管”引活水
七月的武威市民勤县环绿洲锁边林草带区,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曾经肆虐的沙土气焰不再。
“给绿洲锁边是项大工程,在地势平缓的沙区,机械压沙的应用就像给锁边工程按下‘加速键’。”民勤县林草局局长姜有恒告诉记者,1台机械配合10名工人编组压沙,1天可完成30亩作业量,而单独依靠人工,每人每天只能压沙0.7—0.8亩。
“机械压沙作业通常在秋冬开展,以此抢抓稻草晒干后、土壤封冻前的‘黄金时间’。”姜有恒说,作业时,工人先按规格铺好稻草,再由压沙机的机械压盘将稻草压入沙土,形成规整的网格。通过“人工铺草+机械压沙”的方式,沙土实现了从流动状态到固定状态的转变。
站在武威市古浪县黑松驿东山山顶放眼望去,乔木与灌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黑色管道在绿树间蜿蜒。
“这些黑色管道是提灌工程的输水管,负责把山脚下龙沟河的水‘送’到山上。”古浪县林草局局长张连魁向记者介绍,黑松驿东山海拔约2400米,因地势较高,需采用“分级”提水方式。河水先从龙沟河经一级提灌至半山腰,再通过二级提灌输送到山顶蓄水池,山顶蓄水池利用倒虹吸原理,实现自流灌溉苗木。
“提灌加滴灌,每次灌水只需4—6人,约15天即可完成灌溉。”张连魁说,山上的苗木能及时“喝”上水,苗木成活率明显提高。目前,黑松驿东山完成人工造林3.45万亩,栽植云杉、油松、沙棘、柠条等各类苗木195.09万株。
“智”护生态 “机”守林区
在武威市民勤县青土湖生态综合一体化治理示范区,一台银灰色设备稳稳立于黑色支架上,顶部右侧的风速仪匀速转动。
“这是兰州理工大学投资搭建的智慧林草监测平台,它让示范区的管护有了‘数字大脑’。”民勤县林草局正高级工程师张世虎告诉记者,该平台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可高效处理采集的图像和视频数据,具备植物病虫害检测、林地面积测算、野生动物活动监测以及火灾烟雾预警等多种智能化识别功能。
“在一次监测过程中,平台发现沙障有被风蚀沙埋的情况,我们及时对沙障进行了修复。”张世虎说,智能化监测让示范区的管护从“凭经验”迈向“靠数据”,效率大幅提升。
在距离示范区数十公里的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空地上,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无人机驾驶技术。只见他熟练地调试好无人机,按下启动键,搭载着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迅即腾空而起,实时画面通过手持终端清晰呈现。
“我在今年四月份拿到了无人机驾驶证,现在巡林可离不开它。”郭玺向记者介绍,这台无人机不仅搭载高清摄像头,还配备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对林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巡查,及时发现火情隐患、病虫害等异常情况。
“以前人工巡查完整个林场及周边区域需要一整天,现在有了这‘空中千里眼’,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郭玺看着手里的无人机感慨:“有它帮忙,祖辈父辈们用血汗种下的林子,我们能守得更牢。”
目前,青土湖生态综合一体化治理示范区已完成治理任务108万亩。八步沙林场新治理沙漠11.89万亩,完成退化林修复15.88万亩。
“板”下种植 “网”聚众志
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成片光伏板如深蓝色的涟漪在沙丘间层层荡开。
“过去治沙靠人海战术,现在光伏板能自己‘生绿’。”甘肃武威园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园区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赵祥山说,光伏板的荫蔽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使板下沙生植物成活率提升,形成“发电—治沙—种植”的良性循环。
园区实行两种光伏治沙模式。一种是以亿恒20万千瓦项目为代表的立体光伏治沙模式,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方式,在光伏电站区栽种樟子松与柠条,形成固沙生态屏障,板下种植四翅滨藜、梭梭等沙生植物,并嫁接“沙漠黄金”肉苁蓉。
另一种是以华电50万千瓦项目为代表的固定支架光伏治沙模式,在光伏板间设置1米×1米或1.5米×1.5米规格的草方格沙障,根据光伏板间距种植单排或双排梭梭、花棒、柠条等灌木,其余区域播种沙蒿、沙米等沙生植物,构建多层次固沙体系。
目前,园区共完成光伏治沙7.26万亩。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完成光伏治沙50万亩,占沙漠总面积的18.38%。
光伏板织成固沙巨网,互联网架起植绿桥梁。站在武威市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观景台上,天梯山林场场长张世兴俯瞰着满山绿树介绍:“‘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让这里换上了新‘面貌’。”
志愿植树活动开展以来,凉州区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凉州融媒”“凉州统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渠道发起“绿色邀约”。人们以不同方式“赴约”,既有头戴草帽、肩扛铁锹的实地栽种,也有轻点屏幕、“云端认养”树木的线上参与。
凉州区林草局、民政局和慈善协会还联合开发出“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网络捐款小程序,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捐款。
活动成效显著,5万余人次踊跃参与,累计捐款达1000余万元;3600余亩荒山被“撒下大片绿色繁星”,30余万株苗木在此扎根生长。
如今,武威市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111万亩,建成环绿洲防风固沙控尘林草带518公里,环绿洲风沙线退缩10—30公里,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