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培育高质量孵化器  抢占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制高点

2025-07-16 15:50:2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沈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一周发布“开路先锋”级大模型和智能体,上海阶跃星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月内发布3款多模态模型,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赋能初创企业……这些重磅产品都来自上海黄浦江畔一个名为“模速空间”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模速空间”于今年初入选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名单。上海目前已建成12家高质量孵化器。截至2025年5月底,12家高质量孵化器在孵企业超300家,1—5月,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5亿元;多家企业估值超过10亿元,36家企业估值超亿元,估值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增至61家。

入驻企业100余家,带动周边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从启动建设至今不到两年时间,“模速空间”已拔节成长为大模型产业不可或缺的栖息地,也成为了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引擎”。

“再小的企业,也能在这里获得算力。这一专业化支持直接决定了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成本和效率,对一家初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模速空间”入驻企业、上海垂耳多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乔海鑫说。

作为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的先锋力量,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则专注于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与创业者肩并肩,助力他们跨越重重难关。

“来上海不到两年,我们已在张江科学城落地了七八个硬科技项目。”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解释,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模式是指在科学家的项目尚未成熟但技术具备可能的前景时,为其提供专项孵化资金并让其入驻孵化器。孵化器将助其完成技术熟化工作和把握产业需求,并为项目匹配产业人才、协助组建团队等。项目相对成熟后,再推动成立独立公司,进入商业化融资阶段。

上海12家高质量孵化器几乎合围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等所有新兴产业前沿赛道,并形成顶尖人才牵引格局,不仅夯实了以复合型人才为主的运营团队,促进专业孵化人员同比增长33%,也吸引了众多具有“专、硬、尖”特质的硬科技赛道领军人才、顶尖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大厂高管等高质量创业人才,如香港大学教授席宁、华为天才少年王乃行等。同时,高质量孵化器均配备孵化基金,自建及参建基金超10支,总规模约50亿元,另有30余支深度合作基金。

得益于高质量孵化器建设释放的信号,上海市各类科创载体稳步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技术创新加速,颠覆性创新技术、概念验证项目加速转化为市场价值。莘泽“智星港”培育的维昇药业专注于内分泌及内分泌罕见病治疗,已于2025年3月成功在港股上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培育的青心意创自主研发的OrcaⅠ是全球少数能实现“拟人直膝”行走的机器人,创造了多项世界首创。

以高质量孵化器为牵引,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上海正以多链融通的创新实践,持续打造科创“核爆点”。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