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晨曦微露,古老的清明上河园汴河码头早已苏醒,一艘艘古朴船只缓缓驶入。数十名“宋人”在岸边吆喝着卸货、叫卖早餐,河水粼粼倒映着古装商贩繁忙的身影;在繁华的东京食街上,香气扑鼻的炊饼蒸腾着热气,身着汉服的游客们穿行其间,小贩清脆的吆喝、船工的号子与清晨的鸟鸣交织——这一幅“活着的”《清明上河图》,是河南开封依托深厚宋文化打造的日常文旅场景缩影。
“场景化”解锁宋韵:从沉浸舞台到生活复刻
宋代“大都会”长什么样?北宋人的市井生活是个什么味儿?在开封,现代文旅创新性地将历史转化为可听、可视、可触碰、可感知的动态体验。清明上河园与万岁山景区以其差异化的沉浸式场景矩阵,成为开封宋文化立体展现的“双翼”,共同编织出一张恢弘而细致的宋代图卷。
夜幕之下,清明上河园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构筑了城市夜游的璀璨地标。数百名演员身着宋装,伴随着精心编排的宋代经典词乐,在水幕、光影与声效构建的叙事场景中生动演绎汴梁的市井烟火与历史浮沉。其核心舞台巧妙运用标志性建筑“拂云阁”及其水面倒影,营造出穿越千年的壮美画卷,科技手段与历史文化在此交融。
万岁山景区则另辟蹊径,将“场景化”核心锚定在热血澎湃的武侠主题沉浸式演绎上。全天候上演的《水浒街》实景剧,赋予街区空间以鲜活的故事线。游客踏入特定的“快活林”“野猪林”等水浒名场景,便可能“偶遇”正在押运生辰纲的青面兽杨志,近距离目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震撼场面,甚至被“江湖人士”赋予侠义小任务,成为故事演进的一部分。
开封对“场景化”的理解已深入城市肌理,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游客得以瞬间“穿越”,成为古都日常生活中的一员。整个核心文旅区域如同一处精心设计的“大型实景剧本杀”现场,游客穿行于街巷之间,便能不经意间触发“隐藏剧情”,偶遇沿街叫卖小吃点心的货郎、押解“疑犯”的巡逻兵丁,或是驻足聆听一段原汁原味的评书讲史。
在古意盎然的“马道街”区域,新设的“宋潮直播间”成为游客体验宋式仿古妆造的集中地;步入依据史料高度复原的“开封府”空间,游客不再是旁观者,可能随时被“衙役”随机邀请上堂,参与一场趣味盎然的宋代升堂断案,亲身体验律法威严与市井趣味。“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游客脚下街巷的呼吸。我们文旅创新的关键,正是以文化为魂、场景为体、体验为径。它超越了单向的展示,使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景点’升华为‘生活场’,成为游客可触碰、可融入的生动现实。”开封市文广旅局副局长谢绍全说。
文旅“活水”涌新泉:点亮城市发展新图景
“场景化”文旅模式成功点燃并释放了开封深厚的文化内核,通过核心景区的联动与差异化协同发展,其所产生的价值共振远超文旅体验本身。
场景化消费的设计是撬动文旅经济增量的核心支点。在清明上河园精心打造的“东京夜市”,灯笼高挂,人流如织,售卖灌汤包、鲤鱼焙面、杏仁茶等传统小吃的摊点前排着长队,游客们沉浸在浓厚的仿宋市井烟火气中。“我们依托沉浸式场景激发游客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进而自然催化其‘入戏’式的消费冲动。游客不只是在消费食物,更在购买融入古风画卷的独特体验。”清明上河园营销总监石占良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园区内主题餐饮及特色文创商品等非门票销售收入同比增幅显著,占比超过50%,成为园内收益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万岁山景区外围区域,大量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武侠元素民宿与特色餐饮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家名为“江湖客栈”的武侠主题民宿负责人表示:“我们的房间以水浒英雄命名,设施融入武侠元素,客人很多都是冲着体验万岁山的江湖氛围来的。”
开封文旅场景的叠加效应,正转化为可量化、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新势能。根据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开封市游客接待量和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超过5%和12%,文旅市场复苏与扩容态势明显。其中,清明上河园的高端文化演艺与万岁山景区的武侠互动江湖所形成的差异化互补格局,构成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间的关键驱动力,有效带动了全市范围内的文旅消费扩张。
在开封“场景化”文旅模式的持续探索与实践下,千载东京梦华不再仅仅是纸上画卷:沉浸式体验的桨声灯影,复刻了汴河昔日的千帆竞发;街头巷尾的鲜活“穿越”,重现了历史的温度与烟火。这场穿越千年的沉浸之旅,为游客提供了感知历史脉络的精神享受,更为开封古城注入了持久而澎湃的经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