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锚定深海,驶向未来。23日,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正式命名并交付。“未来”号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最大航速超15节,定员80人,续航力大于10000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
“这艘船就像一个‘六边形战士’。”太湖实验室执行主任、“未来”号建设项目总指挥叶聪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对“未来”号的多重“跨界”身份进行解读。
叶聪介绍,“未来”号既是新型绿色智能技术的试验船,又是深海装备的应用、调试、测试的支持船,还是科学家开展深海海洋调查的“移动的海上实验室”。
“‘未来’号主要用于执行绿色智能技术中试验证、深海装备水面支持保障和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服务等任务,旨在提升船海装备实海中试验证能力,打通从技术突破到产品市场应用的梗阻,推动装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助力行业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构筑我国船舶工业和深海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叶聪说。
与传统科考船或试验船相比,“未来”号功能更多、用途更广,且在模块化、智能化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论功能,“未来”号可谓多面手。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未来”号监造组组长刘杨介绍,“未来”号配备先进且完备的深海装备海上试验与作业保障系统、水下声学系统、月池系统和多学科、多功能实验室,甲板作业面积达1500平方米,具备深海装备布放回收、运输储存,水面水下探测、通信与定位以及试验指挥调度等功能,能够满足各类深海装备海试验证、机动搭载与作业保障需求。
论设计,“未来”号标新立异。“全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空间储备足,系统可扩展性强,接口通用化程度高。”刘杨说,该船可实现包括发电机组、配电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智能航行系统、导航雷达、操舵系统、泵组、阀件等便捷的加/换装和多层级动态测试。
论智能,“未来”号拥有“数字大脑”。刘杨介绍,该船应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智能航行操控、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等多种智能功能。搭载的自主研发智能信息系统MarineNet和动态测试系统,可实现全船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并实现船岸数据的互联互通。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数字化试验平台。
“未来”号历时六年建造完成,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及其连云港中心建设,中船集团旗下十余家单位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配套供货,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负责总装建造,入级中国船级社,船籍港为江苏连云港。
(太湖实验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