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暑伏期间高温高湿,蚊虫和蜱虫活跃,应如何预防?7月23日,在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科长董阿莉介绍,虫媒传染病是通过昆虫如蚊子、蜱虫等叮咬传播病原体引发的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叮咬后的发热、皮疹、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蚊子叮咬不仅会导致皮肤出现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如伊蚊传播登革热,库蚊传播乙脑等。
董阿莉告诉记者,蚊子喜欢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产卵。具体而言,伊蚊喜欢在瓶瓶罐罐的积水里产卵,库蚊喜欢在污水里产卵,按蚊更喜欢在水坑水塘里产卵。从产卵到成蚊的发育过程最短仅需7天。成蚊以后,它们主要在孳生地周围活动。大多数蚊种习惯于夜间活动并叮咬人类,但伊蚊却在白天活动并叮咬人。因此,防蚊工作不能只关注晚上,应该全天候进行。蚊子对体温、二氧化碳、汗味尤为敏感,特别偏好叮咬体温较高、呼吸较快、出汗较多、体味较重及穿深色衣服的人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灭蚊防蚊?
董阿莉表示,一是清除孳生地,定期清理花盆托盘、水桶等积水容器,水生植物每周换水并冲洗根部;社区需填平坑洼、疏通下水道。二是进行物理隔离,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三是加强个人防护,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儿童慎用化学产品)。若被叮咬后瘙痒难忍,可冷敷或涂抹清凉油,严重过敏需及时就医。
除此以外,董阿莉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谨防蜱虫叮咬。“蜱虫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可以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等疾病。”董阿莉说,被蜱虫叮咬后,切勿强行拔出或挤压,以免蜱虫头部或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增加感染风险。应使用镊子或专用工具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均匀用力拔出。若蜱虫吸附较紧,可用酒精棉球覆盖其身体,待其放松后取出。移除后需确认蜱虫完整性,若有残留口器,需用消毒针挑出或就医处理。被叮咬后应立即消毒,用碘伏、酒精或肥皂水彻底清洁伤口及周围皮肤,避免抓挠,减少皮肤破损引发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