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丨3155万元!黑龙江大豆新品种创全国转化金额纪录

2025-07-23 17:14: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7月11日,一场特殊的竞价会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引发关注。该院克山分院自主研发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克豆91”,经过4家企业激烈竞价,最终以3155万元成交,较800万元初始估值溢价3.94倍,创下我国大豆单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新高。这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今年第二次刷新纪录——此前“绥农148”大豆品种以1155万元成交价创省内新高,标志着该省农业科技转化从“百万级”迈入“千万级”时代。

市场化交易平台撬动价值发现

“过去是科研单位找企业,现在是企业抢成果。”黑龙江省龙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杨指尖划过交易平台页面,揭示了溢价背后的机制创新。

2016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打破传统“点对点”转化模式,出资成立了黑龙江省龙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搭建线上交易平台并配套线下竞价机制,将待转化成果每周向全国企业推送。目前,该中心已举办4场竞价活动,推动一批成果实现市场价值跃升,转化溢价总额突破4000万元。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该院累计实施成果转化1.26万项,到账资金7.1亿元。黑龙江省农科院成果产业处副处长吴宏达介绍,这一突破得益于三大支撑体系:线上交易平台实现全国企业资源对接,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包含600余项成果的“供给库”与500项需求的“企业库”,而分布在全省的10个新优品种示范基地则成为“田间展厅”。每年定期举办的“金秋博览会”已经成为行业风向标,农业龙头企业汇集于此,关注新成果,达成交易意向。青岛清原集团正是通过基地实地考察,看中该院高油、高产、耐盐碱大豆品种黑农531的市场潜力,采取“1000万底价+销售提成”的转化模式,生产经营权转让后企业每销售一公斤种子仍向科研团队支付0.2元提成。通过效益捆绑实现与农科院深度合作,并最终促成该企业在黑龙江注册全资子公司。

科技总师制度架起产研桥梁

盛夏7月,黑龙江省第一批鲜食玉米即将进入采收季,在绥化市福仁合作社,一台橙红色收获机正在进行作业前的检修保养。这台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科技总师叶彤团队与重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鲜食玉米收获机,以国外同类产品1/2的成本实现高端农机的国产化替代,解决了鲜食玉米收获效率低、损耗高的产业痛点。其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了国外机械在鲜食玉米收获领域的长期垄断。目前转化金额已超千万元。

这种“科研人员驻点企业”的模式正在黑龙江省推广。在黑龙江省科技厅推动下,黑龙江省农科院选派35名科技总师常驻生产一线,先后成立1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向省内种企转让品种337项次,创造产值超140亿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过组建13个地市科技服务团,科研人员将最适品种和最优技术直接带入52个县区,并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和生态特点“把脉开方”,实施科技包联和增粮行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制度创新充分激发科研活力。该院将300万元以下成果转化审批权下放至直属单位,实现“当天议定、当天签约”的快速决策,成果转化的效率比此前提升了十倍以上。在收益分配上,科研人员个人净收益比例超70%,近三年全院48人成果转化收益超百万元,最高者达443万元,助力科研人员从“知识富翁”成长为“经济富翁”。职称评审和人才评比中,成果转化业绩与科技创新业绩被赋予同等权重,明确“实践导向”后,实现了全院“转化成果”和“水货论文”产出的“一升一降”。

从实验室到广袤黑土地,黑龙江正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农业科技潜能。当科研人员的目光从论文转向田野,当企业的需求成为研发导向,这片黑土地上正在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