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随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的到来,全国正式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情绪中暑”“热怒症”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讨论。什么是“情绪中暑”?如何有效缓解?7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山西医科大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刘志芬。
刘志芬介绍,“情绪中暑”是由高温天气引发的心理及行为异常现象。其典型表现包括:易因琐事发火、精神萎靡不振、对周遭事物深感不满、坐立难安及睡眠质量下降等。
一般来说,引发“情绪中暑”的原因可能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或炎热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引发情绪波动。
另一方面,剧烈运动或长时间高温作业时,人体汗液分泌增多,不仅水份会流失,钾、钠这些“情绪调节小零件”也随之流失,继而使人感到浑身没劲、提不起精神、头晕恶心,这些身体不适会使人们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问题。
“三伏天”如何预防“情绪中暑”?
刘志芬建议,大家在保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的基础上,尝试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在高温天感到烦躁与疲惫时,多给自己积极暗示。
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能放松身心的措施。比如,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一个舒服的坐姿坐下或者平躺,使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想象吸入清凉空气)—屏气7秒(想象凉意在体内扩散)—呼气8秒(想象呼出燥热与烦躁),循环5次。这种深呼吸可以激活身体的副交感神经,缓解因炎热带来的烦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