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通讯员 姚瑶
“我很激动也很开心,成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创校学生。”7月23日,浙江省天台中学2025届毕业生赵宛琪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日前,赵宛琪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录取。这是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设立以来首次招收本科生。
近年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陆续出现,并逐渐成为考生的择校新选择。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个什么大学?其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学科设置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香”
今年6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批设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强化基础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战略规划与发展部部长叶文明介绍。
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学?
在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被首次提出。“之所以称之为新型,主要是因为与老牌的研究型大学相比,这类院校往往具有小而精、高起点、国际化和创新创业导向的研究型大学等特点。”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说。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出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后发优势,其专业学科的设置和人才培养能够更加精准快捷地与人工智能、人机互控、量子信息等国家和地方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对接起来,在满足科技和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聚集、省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高等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吸引关注的重要因素。”李奇表示。
据了解,创建于1876年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第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进入20世纪后,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与新兴科技企业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相继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科技变革催生了一批多元化的新形态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通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提升国家教育实力。
“这些大学虽然办学时间短,但它们资源多、水平高、后劲足、小而精,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和研究型的特点可以增强学生的流动力,实现个人发展。”李奇说。
以科技创新服务发展需求
位于广东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学校与市场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大学,围绕成果转化全链条,打造具有西湖特色的双螺旋架构服务体系……相较于传统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更重视“研究性”,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学校小班化的培养方式非常吸引我,在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学校还提供了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实践机会,以及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赵宛琪告诉记者。
在个性化培养和专业学习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构筑了更为开放的生态和空间。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设置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按计算机大类招生。学生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第二学期末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专业。
“我们构建了书院制与学院制协同育人的方式,希望打破固有边界,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叶文明说,入学后,学校会为学生配备书院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素质提升和大学规划等。大二起,学生会再有一名学术导师,针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提供个性化指导。
“在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上,除了理学部、工学部和信息学部,我们还设有人文社科中心,负责开展人文社科课程建设与授课,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叶文明说,“我们认为,科学家除了在实验室做实验,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一点在我们学校很多院士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缺乏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李奇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能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强大动力,其独特的产学研关系也可以为学术人员的创业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多种可能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不再追逐名校,而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这要求大学要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对于新建大学来说,尤其如此。”熊丙奇说。
(受访者供图)